《新常态下的中国银行业》
《新常态下的中国银行业》
2014年,中国“三期叠加”,迎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新常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年后,银行会从地球上消失吗?
一、新常态和中国银行业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从中国银行业的角度看,变化纷至沓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市场竞争发生深刻变化:金融脱媒步伐加大、银行业市场准入不断放松(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金融业,直接导致社会直接融资比例逐步提高,以及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降低。
2、客户行为发生深刻变化:很多事情一个手机客户端全部搞定,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
3、盈利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利率市场化形势下,存贷款利差缩小是长期的共同趋势,银行的传统盈利空间将不断缩小。
4、经营管理发生深刻变化:不良贷款压力剧增(如何催收并处置不良,现在培训机构接触很少,市场前景很大);中国银行业业务模式简单,业务结构严重失衡,尤其是过分依赖批发业务,零售业务先天不足(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邮政储蓄银行,产品和服务都较为简单)。
二、银行业该如何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常态以及伴随而来的这些新变化、新挑战,我们只能顺势而为,切不可逆势而行。
很多时候我们会讨论这样的话题:银行是要“存款”还是要“客户”?
五大应对策略:
1、确定差异化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克服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要克服麻木心态。大型银行要抓住机遇,适时国内外并购,加快海外业务布局,推进金融集团建设,提升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小型银行则要脚踏实地,做精做深,成为中国的“社区银行”(是一种银行类型,并不是“社区网点”),以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其中压力最大的是中型股份制银行,并没有太多优势。
2、主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国内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单一结构”现象,如业务结构上以信贷业务为主;客户结构上以大中企业客户为主;收入结构上以利息收入为主。(结构调整怎么调?业务结构综合化;客户结构均衡化;收入结构多元化)
3、切实深化客户关系管理:一是要兼顾大客户与小客户(长尾理论及互联网技术让批量开发小微客户成为可能,成本逐步降低;当然在关注小客户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大客户的维护);二是要兼顾新老客户(维护老客户的成本更低)
4、锲而不舍提升专业能力:一是要以革命精神推进产品创新(金融行业始终是存在专业门槛,如个人大额可转让存单即将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二是时刻不忘提升员工专业能力。
5、综合考量风险与收益:原本可能更多关注流动性风险与信用风险,未来利率风险也尤为重要。另外,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及危机公关方面的课程也有一定的机会与前景。
三、商业银行应向零售业务转型
2014年9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中国银行业协会会员大会上强调,要“推动银行业业务模式转型”。转型的根本就是业务模式的改变,要从过去重资产、重资本向轻资产、轻资本方向发展,寻找新的业务发展领域并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尽可能减少业务发展对资本的消耗。
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什么战略举措?其中,加快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便成为商业银行业务模式转型的重要选择。同时,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历史经验也表明,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战略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
推动银行业务模式转型,改变银行业业务结构失衡现状,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我认为关键的是要树立“大零售银行”的理念 ——(大零售银行定义)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整合产品和服务,以消费信贷为带动,以小微金融为突破,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变化,全面地推进个人客户、微型企业和小企业业务的立体式营销和一体化经营,全力提升零售银行业务的综合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个人零售与小微金融相结合,与高端客户相结合)
因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六个方面进行努力:
1、完善“大零售银行”组织架构(顶层设计,如组建“零售银行业务委员会”)
2、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整合产品和服务(互联网思维,要抓住客户“痛点”,如“优才计划”解决高端客户子女教育问题<痛点:没时间、不专业>;打包产品服务进行产品创新等;“平台思维”,而非提供一笔业务;同时相匹配的考核管理也非常重要)
3、挖掘和运用资产业务潜力:在国内银行,资产业务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如果能够打开资产业务市场,存在很多业务机会。更要进一步挖掘和运用好资产业务的潜力,利用信贷资源稀缺效应,充分发挥个人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对客户增长和产品覆盖的带动作用,直接推动客户数量的增长以及个人存款、产品销售业绩提升。同时,要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深入渗透到消费者各种生活场景。
4、完善和整合各类渠道功能:以“小型化、智能化、场景化”为目标的网点转型。网点,应该是一张网(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不只是一个点!
5、加快移动支付发展:多年来积累的个人客户及合作商户信息,在交易数据清算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存在一定优势,咨询与培训机会。
6、积极推进社区金融服务:做社区金融不单只是盯牢大城市及高端社区,在很多县域也有发展的可能;二是移动社区金融也是一个大方向,如开发移动APP(平安的口袋社区等)。
结束语
决定中国银行业变革的力量,是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是客户需求和行为的深刻变迁!
在新常态下,银行将是一种行为,而不只是一个场所!
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金融业的机遇与挑战;
银行业的改革与转型;
大零售银行的推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