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别拿“大堂经理”不当“经理”

 

良好的素质、优雅的谈吐、熟练的业务、勤快的身影,一走进农信社的服务网点,就有这样的人热情的迎来,主动问候,一给人留下这美好的印象和由衷的点赞。大堂经理的形象和服务就是银行网点形象和服务的缩影,是一张靓丽的服务名片。近年来,农信社从业务标准化、言行规范化、服务便利化入手,对标先进,提升素质,大堂经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再到职业化,这一岗位的设置,不仅体现了"农信为民"的服务宗旨、完善服务构建搭设了新平台,同时也为农信社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人文服务带来了一缕扑面春风。

作为银行网点的门面角色,大堂经理在引导客户、分流业务、管理现场等基本职责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偏远地区的农信社网点,大堂经理的出现着实也为引导客户、减轻柜面工作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搭建了具有农信特色的礼仪服务培训、基础业务知识培训,这些旨在提高大堂经理工作能力的学习平台,也让农信社大堂经理服务文化内容更加丰富。

然而,随着农信社基层网点业务的全面布局、服务手段科技化成度的提高,原有的大堂经理工作职责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提高。作为大堂经理不仅是第一个迎接客户的“颜值担当”,还要充分拓宽、深度挖掘大堂经理的“协同营销”职能。

一、作为“后备营销人员”定向培养,重新定位大堂经理职能

传统的填单取号、维持秩序、解答咨询只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堂经理的基础入门。大堂经理的工作区位优势,决定了主动营销的理念。在银行企业化、经营多样化、效益业绩化服务生存模式中,主动营销、贴近营销成为银行服务的重要服务手段,越来越被重视。大堂经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多角色”扮演,成为网点内抓住客户心理的第一道锦囊。所以迅速转变大堂经理职能,定向培养为后备营销人员,是农信社营销产品,推广业务的关键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填写单据的代笔者,而是八面玲珑的银行服务“多面手”。

二、走出去、看一看、学一学。

大堂经理说白了,就是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交道要想打好,沟通技巧免不了要有些窍门。要想掌握好,运用好这些窍门,向“师傅”取经,肯定是最快提高自己的途径之一。要想取得真经,虽谈不上要走十万八千里,但"走出去,看一看"是十分必要的。定期的业务知识培训,既提高工作能力,又是一个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的好机会。不定时的去友行办理业务,“暗访”一下兄弟单位的工作模式和营销策略,也是取长补短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服务业务、通晓服务程序才能做到零距离沟通,无障碍服务。而这里所说学习,不仅仅拘泥于服务层面,而是更多的倾向于沟通技巧和营销技巧。

三、 塑“营销”心态,挂钩奖励机制。

奖励无疑是激发一个人营销动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部分农信社,大堂经理多为非正式员工,他们的劳动不与工资挂钩,因此也就少了尽职尽责的动力。不参与单位的绩效考核就不了解经营状况,不参与单位的奖惩机制就不了解经营方向,在这个“最受客户信赖”的岗位上,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的大堂经理,无疑会给网点内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最重要的支持。虽有营销之实,但却不能把营销挂在嘴边,一个好的推销员重要的不是嘴皮子而是有一颗做好营销的心。理念先进,服务至上,就没有卖不出去的产品,没有推销不出去的业务。

银行服务的目标是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大堂经理的目标是助推金融产品,发现客户金融需求。作为银行网点的门面角色,用服务创效益,用服务促营销,让客户充分享受微笑服务、亲善服务、温馨服务、人文服务。大堂经理这张银行网点内营销的好牌,能否打好,是农信社赢在大堂的重要环节。

分享到
作者:
本文由 bianji 于2017年05月25日发表在分享&感悟分类下, 你可以发表评论,并在保留原文地址及作者的情况下引用到你的网站或博客。 | +复制链接
转载请注明: 农信社,别拿“大堂经理”不当“经理”
您还可以继续浏览: 抱歉,暂无推荐!

农信社,别拿“大堂经理”不当“经理”: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